地理论文_中国空间格局的规律认知与理论提炼
2021-12-23文章目录
1 引言
2 中国空间格局的认知过程与研究范式
2.1 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的胡焕庸线
2.2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T”型模式
2.3 基于双核结构现象提炼出的一般性理论
2.4 中国空间格局的总体认知
3 中国空间格局的形成机理与分析视角
3.1 胡焕庸线的自然地理基础与人文地理效应
3.1.1 胡焕庸线的自然地理基础
3.1.2 胡焕庸线的人文地理效应
3.2“T”型模式的本质是水轴
3.2.1 沿江轴线的发展优势
3.2.2 水轴结构的稳定性
3.3 双核结构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内生性与外源性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4 空间格局理论的类型辨析与内在逻辑
4.1 地理学理论的个例性与普遍性
4.1.1 个例式理论是地理学中的特殊理论
4.1.2 双核结构现象的普适性与理论构建
4.2 区域分析的过程、阶段及其规律性
4.2.1 区域差异、均质区域与胡焕庸线
4.2.2 空间格局、功能区域与“T”型模式
4.2.3 特殊理论、重复检验与一般理论
5 结论与讨论
5.1 胡焕庸线和“T”型模式体现出高度的稳定性
5.2 双核结构表现出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文章摘要:胡焕庸线、"T"型模式以及双核结构,可归纳为"一线两轴双核"结构,是不同时期中国人文地理学者对于中国空间格局的规律认知和理论提炼。胡焕庸线属于自然地理学地域分异规律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延伸和拓展,遵循的是均质区域的基本假设;"T"型模式和双核结构则超越了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遵循的是功能区域的基本假设。其中,"T"型模式是陆大道提出的点轴系统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从现象看,双核结构附属于"T"型开发模式,但后继研究实现了由特殊向一般的转化,完成了科学发现、机理分析、数学推导和实践应用的全过程科学研究,成为一个普适性较强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从理论层面而言,分别基于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假设的胡焕庸线和"T"型模式属于空间分异规律的分析结果,属于地理学中的个例性理论;双核结构则属于符合一般科学意义上的普适性较强的理论。显然,胡焕庸线、"T"型模式和双核结构三位一体的分析,一方面表明中国是一个非常适合进行区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理学规律和理论提炼的国家;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可为区域空间结构规律的总结和人文地理学理论的提炼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论角度的启迪。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K901
